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

Thats why 《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》

Thats why 《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》



小學的時候,不喜歡看英文書,只看《愛麗斯夢遊仙境》與《鵝媽媽的童謠 The Real Mother Goose》。大家對《鵝媽媽的童謠 》有印象嗎?她除了是一本教科書外,其插畫亦十分吸引的一本童謠。那時候初次接觸英國的童謠;對了,那時候還在接受港英政府的教育阿……

英國的童謠和東方的童謠十分不同,西方人的童謠就是用來哄嬰兒入睡的,取其用字簡單、順口溜,內容隨意,分分鐘十分可怕,但他們一於懶理,用最簡單最純真的調子,哼唱著最毛骨悚然的歌詞。

今天分享的是倫敦橋的故事。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的歌一定人人都會唱;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的遊戲一定人人都玩過。整個遊戲就是模仿倫敦塔橋的升降而成,但倫敦塔橋[Tower Bridge]跟倫敦橋[London Bridge]卻是兩碼子的事!

倫敦橋本為泰晤士河上古老的橋梁,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羅馬時期,由於負荷實在太重,垮掉[falling down]的次數不知凡幾。1968年,美國富翁Robert P. McCulloch買下倫敦橋 [當時他以為自己買下的是鄰近的塔橋Tower Bridge],後來才知原來自己買了破爛的倫敦橋,唯有把它拆下來,運到亞利桑那州Lake Havasu City重建。多年歷史且身經百戰的倫敦橋終於被拆下來了,that's why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。

所以《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》其實是唱著一個美國中年大叔被騙的故事。但英國童謠怎樣也撇不了詭異的味道,精緒在於最後一句“My fair Lady”。到底這個Fair Lady 是從哪裡來的?據說1213年左右的大火,石橋兩端俱毀,橋上約三千人被燒死,之後就開始有個女鬼陰魂不散,常常於橋上徘徊,當這橋被拆下送到美國時,就連這個鬼[Fair Lady] 都一塊兒被送走了!

其實英國有許多童謠都可以追溯到當時的時代背景及社會人文風貌,藉由歌謠[童謠] 的黑暗面,能讓近代的人們更了解歷史。例如《Ten little nigger boys went out to dine》講述十個小黑人,經過了許多波折,如何一個一個的死掉,最後一個不剩;事實上可比喻為勞工階層如何被資本主義迫死。小時候我只看圖不看字,現在看字卻感到毛骨悚然,大家不妨也買本鵝媽媽看看!內裡有首《Three Blind Mice》,我記得小時有背誦過,想想也感到creepy!

*大家不妨一面看,一面search 這些歌謠聽吧!


很可愛的《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》ukulele 版本,
雖然不知道他們在唱甚麼哩!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f3hl_4kTHU

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

就是那幾分鐘的人情味





一個小故事:那一班巴士


我住的地方離市區很遠,由我家出發再要搭上十五分鐘巴士才有交通工具出市區。
那班巴士的班次很少,一小時只有兩班,
要是錯過了的話,就要等上半個小時,鐵定是要遲到了。
當然,住了那麼久,我已經摸清楚了巴士由總站開往我家要多久,
只要準時20分或者50分到達巴士站,必定不會錯過巴士。
由於班次少,駕駛此線巴士的司機也不多;
也因為少人搭(當然除了假日之外),司機也認得大部分的乘客,
每次搭巴士時大家都會熱情地噓寒問暖一番,感覺十分親切。

可是最近我都錯過巴士了。

最近日間多了一批新的巴士司機,他們年輕,駕車也很快。
就是前天,我遠遠的,眼巴巴的看著巴士在我的面前駛走,
那時是15 分,我還欠2分鐘的路程才到巴士站,
不想遲到,只好搭的士。

今天放假,打算出市中心吃個下午茶,
吸取之前教訓,我只好準時15分到巴士站等巴士,
結果20 分時,巴士徐徐駛來,是以前的巴士叔叔。
我默默的觀察著他。

原來巴士之所以每次都很準時到站,是因為他計算著到每個站的時間,
他會在某些站停上一、兩分鐘,
也會在中途駛得快點,或是慢點,控制到站的時間。
到總站時,不偏不倚30分,他
:「時間過得真快,你都出黎做野喇!」
回想中學的時候,總是搭他駛來的第一班車,
有時候睡著忘了下車,他也會好心的提我下車。
我跟他
了最近我總錯過巴士的事,
他的
反應是:「哎呀,那你豈不是等了半個鐘?」

就是這樣了,他很明白,就是那幾分鐘,
對乘客會帶來怎樣的影響。
談不上幾句,他又要出車了,一邊和等上車的乘客打招呼。
我路過站長室,出面有些年輕的司機在抽煙、玩電話,
我不是認為他們有甚麼問題;
不過我只為遇上一個熱愛工作、關心乘客的巴士司機,
感到很有人情味,很浪漫。





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

穿越時空的_________________




穿越時空的_________________






記得差不多上年的這個時候,有幸看到小川紳介的紀錄片《牧野村千年物語》,4個小時的紀錄片,小川用了13 年的時間拍攝,主角是一堆稻米。

上千年的稻米文化,不是4個小時的紀錄片就可以明白,也不是13年相處便可以理解(當然小川用13 年時間理解稻米繼而拍攝,是多麼浪漫的一件事情)。種植稻米是牧野村的傳統,牧野村的村民彷彿生下來就會種稻米,他們對稻米的了解幾乎超越任何的農業學者,他們了解稻米的狀況、稻米的形態、稻米的情緒……他們對稻米瞭如指掌。

小川他們在農村拍攝和生活的時候,竟然無意中發掘出二百萬年前、三百萬年前的石子,稍老一點的,可能是幾億年以前地殼變動的時候形成的石子!這時候,幾千年的稻子實在不是甚麼一回事、幾十年的人生更是不值一談。小川說:「結果我們明白了一件事,農家人世代相傳的一些知識,都是十分的合理的。因為那些是一些經驗的總結,只是沒有用科學的一般性語言來描述,因為它的目的不是為了科學。通過這個過程我們明白了:所有的事物都有個體差異。」

概念、經驗就是這麼一回事吧,它們不受時間限制,也不受科學限制,是個單純地,可以自由穿梭往來的事物,它們可以去得更遠,或許三百萬年後、一億年後依然存在著。今天伙伴談起學習,有些人是不須要學習的,他們彷彿本來已經會/ 知曉一些東西。我在想,與其說是學習,也許是對自然的、對旁邊人物的觀察、理解、自省與延續吧。這事不能使用「實際時間」去計算,那是不知道多年以前的祖先已經在做了,要算的話,大概應用「時空」。

人類,要通過死亡才會變得更加圓滿,在活著的時候是不圓滿的。蟲兒和小鳥,有著充滿旺盛的生命力時是美好的,一旦死去,只是一具屍體,沒有圓滿或不圓滿之說,只是歸於虛無。但是人類與此相比,就完全相反。人類,只有在死亡之後才更像人類。」

太宰治-《潘多拉的盒子》

當人類在生的時候,還得努力的去弄清楚正在發生的事物、無數穿梭往來的概念、茫然地了解模糊不清的話語;死去了,不是歸於虛無,反而思想不再模糊了,它變成了一種力量,超脫了慾和茫然,穿梭於時空之中,沖擊在生的人類。

今天伙伴給我們說他在過身老爸身上學習到的事情,在我們這些小孩子聽起來,看似理解,卻又有點想不通,但在某程度上,這些概念、舊事與經驗已經鑽到腦子裡,影響著我。當然日後遇到某個楔機,自然便會「叮」一聲的明白了。

生和死,不是決定人類幸或不幸的關鍵,死者歸於圓滿,在我來說,對生死沒有傷感。




參考書籍:

小川紳介《收割電影》
太宰治《潘多拉的盒子》


參考連結:http://www.hkindieff.hk/screening6.html
*找不到合適的影院來放映這部概念、形式及製作都無可比擬的作品,小川便自行於京都建造「千年影院」。只放映一部片的影院,一個月後便灰飛煙滅,夠浪漫吧。

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

田尼爾和愛麗絲


Well, I get my subject on Wednesday night, I think it out carefully on Thursdayand make my rough sketch; on Friday morning, I begin, and stick to it all day, with my nose well down on the block.

By: John Tenniel

一個認真的插畫師。

田尼爾,John Tenniel,這個名字對你來
說可能是十分陌生,但事實上,他也是愛麗絲的創造者之一。田尼爾(1820-1914),是英籍的一位插畫家,專繪政治諷刺漫畫。他活躍於下半19世紀,是英國《Punch》雜誌的靈魂人物。在他的插畫生涯中,為《Punch》服務超過50多年,畫過的卡通超過2,300 份、無數的小插畫……那時候,英國無人不知曉田尼爾。

田尼爾之所以成為了愛麗絲的創造者原因簡單,因為劉易絲本來就是《Punch》的忠實讀者。劉易
絲個人能力所限 (但其實他也畫的也挺漂亮),難以繪畫,加上《愛麗絲》中角色荒誕奇異,田尼爾實為不二的作畫家。

經過二人商談以後,田尼爾便為愛麗絲繪畫了92張插圖,不負所望,田尼爾塑造出一個又一個
炙人口的角色如白兔先生、紅心皇后、紙牌僕人、柴郡貓等,亦是最為貼近劉易絲所要求的。

愛麗絲於1865年出版,但田尼爾並不滿意質素,故此收回初版二千冊再印,同年十二月再次推出,結果迅即成火紅,成為最受歡迎的讀物,而功勞實在不止劉易絲的神奇創意,亦有賴田尼爾一幅又一幅極為傳神的卡通繪圖。

現時,《愛麗絲》所有插畫的印刷木雕都被收藏於Oxford Bodleian Library裡,而製作這些木騅的是Brothers Dalziel. 2003 年的時候曾經開放予 人參觀,但其餘的時間都
不對外開放,以好好保護這些珍貴的木雕。



所以,《愛麗絲夢遊仙境》的價值絕不止在文字上、故事上、但亦是田尼爾很大的功勞! 故此,若要完全參透《愛麗絲》,必要原汁原味的好好細,田尼爾的插畫是不能被代替的。

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

你不知道奇森是誰,但不可能沒有看過愛麗絲吧!


有誰沒有看過《愛麗絲夢遊仙境》嗎?

相信沒有誰沒有看過吧!這個星期我們將會一起夢遊仙境! 準備好心情了喇!

今天就先來少許愛麗絲的寫作背景吧!也許有很多朋友都已經知道這些背景,但一起來重溫重溫吧!記得小妹唸中六的時候,有一次要堂上介紹圖書,我選了《愛麗絲夢遊仙境》,結果老師給我打了個好低的分數,那時候我忿忿不平,我覺得《愛麗絲夢遊仙境》不單純地是一本兒童叢書,這實在是一本很複雜的書,這星期讓我們一步一步發掘!

《愛麗絲夢遊仙境》是英國的作家查爾斯.路德維希.道奇森(Charles Lutwidge Dogson)以筆名劉易絲.卡羅爾(Lewis Carroll)出版的文學作品。而插畫家是當時專門繪畫政治諷刺漫畫的約翰.田尼爾(Sir Tenniel)。1865年終於出版。

故事原型: 1862年的時候,道奇森和魯賓遜,還有三位女孩同遊泰吾士河,其中一名叫作Alice Liddell,她們的父親正任職牛津大學的副校長,道奇森應她們的要求,講述一個「越荒誕越好」的故事。事後,Alice Liddell 要求道奇森把故事寫下來,於是便成了《愛麗絲夢遊仙境》(Alice
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),道奇森更添加了一些新情節和詩,完成以後才出版。

《愛麗絲夢遊仙境》的粉絲更有Queen Victoria 、王爾德,及後又被翻譯成125種語言、版次過百、更翻拍成電影、卡通。

筆者急不及待要進入愛麗絲的奇幻世界!






這是我珍藏的《愛麗絲》,話說後來有一天心血來潮很想看看中文版,結果整個書局都沒有,我在想,會不會現在的小朋友其實沒有看過《愛麗絲夢遊仙境》?

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

繼續飛越psychedelic的60年代-Can you pass the ACID TEST?


記得上星期飛越瘋人院了嗎?那還記得那匆匆一句:Ken Kesey 與他的「大巴」,留下了一連串的問號,到底甚麼是大巴?

大巴是風靡六十年代的一架大巴士,車身七彩繽紛,寫著FURTHER,由Ken Kesey 和他的一堆好友Merry Prankster(快樂的惡作劇者) 開著,訪遍美國的公路。他們開著大巴高呼自由、迷幻藥、搖滾。大巴由加利福尼亞出發,到了世貿後又再開回去。你不難看見很多長頭髮的男女嬉皮士會從窗、從車頂伸出頭來,一時叫喊、一時唱歌,如果你走過去,他們會遞給你一枝迷幻藥劑,那你便快快的搭上大巴,去參加他們在舊金山的迷幻派對了!

興起大巴這個念頭源於Ken Kesey參加了政府在一所醫院的迷幻藥實驗(ACID TEST),嘗試過不同劑量的LSD,上次都說過,《飛越瘋人院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鍊成的。當時非常暢銷的《飛越瘋人院》為他帶來了十分可觀的收入,於是他買了幢房子,在那裡舉辦了LSD 派對。房子裡堆滿了一大班藝術家、搖滾樂手,大家每天都浸淫在迷幻藥和搖滾樂裡面,Ken Kesey 亦致力鼓勵人們參與ACID TEST,希望大家可以享受迷幻、藉迷幻探索自我意識(見can you pass the acid test)。

回到現代中,迷幻藥的語境是危險、犯罪、吸毒、糜爛、墮落……政府嚴打迷幻藥,沒想到文學、藝術、音樂卻早已和迷幻藥結下了不解緣。文學上,自大巴出現後,多了很多不同的文學作品談及大巴與迷幻,例如Jack Kerouac《在路上》(On the Road)、搖滾巨星rolling stones 直到現在都擺脫不了毒品的新聞……LSD 其實為人們提供了視覺上、音效上新的體驗,從渾渾噩噩之中找到對自我、人生、世界、文藝的新感召。

我不是在這裡鼓吹LSD 的好,只是,有時總覺得現在的人都太理智,太認真,即是,太悶了。有空,可以看看迷幻的文學,聽聽迷幻的音樂,探索一下自我的意識,享受一下迷幻的樂趣。



這是一位藝術家在acid test 8小時內所畫下的9 幅畫,是有名的9drawings of acid test。當完成了最後一幅的時候(亦是藥力消散的時候),他說了一句:I have nothing to say about this last drawing, it is bad and uninteresting, I want to go home now.

老實說,人們依戀迷幻藥,也不單純上是身體上癮。
    


ken kesey 的迷幻大巴